待遇优!福利多!保障全!诚邀海外青年才俊依托广西大学申报2023年优青
直聘事业编教授,可享受高达200万生活补贴/购房补贴!
提供住房、配偶、子女一揽子方案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为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2023年继续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项目资助强度100-300万元,资助期为3年。
项目指南链接(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查看详情):
https://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88099.htm
诚邀海外青年人才依托广西大学申报!
1. 聘任岗位:聘为学术带头人,专业技术职称聘为教授(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博士生导师,优先保障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
2. 薪酬待遇:年薪不低于60万元。不含单位支付部分的住房公积金、社保等约4-8万元,博士生导师津贴税前约2.4万元。
3. 住房保障:提供校内公租房不少于110平方米;另有学校提供安家费税前10万元。
4. 科研配套:学校提供配套科研平台建设经费和科研启动经费,实验类300万元,非实验类150万元,文理交叉学科类180万元。
5. 子女教育:子女可享受优质的附属幼儿园、小学及初中教育。
6. 安置配偶工作:符合调动或具有博士学位者可入学校事业编制;其余的编外校聘,根据配偶实际情况,如符合学校公开招聘条件,可按照公开招聘解决入编。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可提供的高达200万生活补贴/购房补贴待遇
获资助者可通过绿色通道机制评审,直接进入八桂学者综合评审环节。获评八桂学者后可获得广西资助的生活补贴100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100万元,科技创新类科研补助30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类科研补贴100万元,可认定为自治区C层次人才,享受子女教育、医疗优诊等有关支持政策。
1.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 出生日期在1983年1月1日(含)以后;
3. 具有博士学位;
4. 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 在取得博士学位后至2023年3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 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 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2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二、限项要求
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1.请将个人简历发送至学校相关设岗单位(见附表);简历应包括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学习和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就(论文、项目、专利和奖励情况等)。广西大学工作团队将提供专业项目申报指导和细致的服务保障,全力协助您成功申报!
2. 符合条件的申请人,可按照项目指南要求,与广西大学签订工作合同或者意向性协议,于2023年1月15日以后登录信息系统,在线填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申请人对所提交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3. 申请人应当按照申请书填报说明和撰写提纲的要求用简体中文或英文在线填写申请书,并上传附件等材料。
4.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实行无纸化申请方式,申请人在线提交电子申请书及附件、公正性承诺书等材料至依托单位,由依托单位审核后在线提交自然科学基金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校内申报截止日期为:2023年3月13日(星期一)。
一、校内职能部门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1. 申报资格、申报流程、申报系统相关问题
张老师:+86-771-3236100(广西大学科研院)
2. 人才政策相关问题
蔡老师:+86-771-3232147(广西大学人力资源处)
二、设岗单位联系方式
|
主学科(一级学科) |
相关学科(方向) |
学院联系人 |
学院联系电话 |
学院联系邮箱 |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
数学 |
统计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郭真华 |
0771-3232084 0771- 3236694 |
shuxinxy@gxu.edu.cn |
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 |
物理学 |
电子科学与技术、天文学 |
梁恩维 |
0771-3232666 |
wlxyzp@gxu.edu.cn |
机械工程学院 |
机械工程 |
仪器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农业工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光学 |
高欲垚 |
0771-3239522 |
jxrc@gxu.edu.cn |
电气工程学院 |
电气工程 |
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
双丰 |
0771-3232264 |
dqxyrczp@gxu.edu.cn |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土木工程 |
力学、水利工程、建筑学 |
安永辉 |
0771-3272625 |
civil@gxu.edu.cn |
化学化工学院 |
化学工程与技术、化学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周立亚 |
0771-3233718 |
hxhg@gxu.edu.cn |
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软件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统计学 |
赵志刚 |
0771-3236133 |
jdxyrczp@gxu.edu.cn |
轻工与食品工程学院 |
轻工技术与工程 |
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 |
黄崇杏 |
0771-3272256 |
huangcx@gxu.edu.cn |
资源环境与材料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冶金工程 |
冯庆革 |
0771-3231045 |
zyhjyclxy@gxu.edu.cn |
农学院 |
作物学、植物保护 |
园艺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生物学 |
何龙飞 |
0771-3235612 |
nxyzp@gxu.edu.cn |
林学院 |
林学、生态学 |
生物学 |
叶绍明 |
0771-3271178 0771-3271428 |
lxy1932@gxu.edu.cn |
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
畜牧学、兽医学 |
陆阳清 |
0771-3235635 0771-3274214 |
gxudky@gxu.edu.cn |
|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
生物学 |
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 |
何正国 |
0771-3270736 |
hezhengguo2019@gxu.edu.cn |
经济学院 |
应用经济学 |
理论经济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
谭春枝 |
0771-3186687 |
gse@gxu.edu.cn |
工商管理学院 |
工商管理 |
会计学、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 旅游管理 |
廖东红 |
0771-3232991 0771-3232304 |
gsglxyzp@gxu.edu.cn |
公共管理学院 |
公共管理 |
社会学、政治学 |
魏万青 |
0771-3245424 |
ggxy@gxu.edu.cn |
海洋学院 |
海洋科学 |
物理海洋、大气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学 |
谭运阳 |
0771-3227855 |
yytan@gxu.edu.cn |
|
药学、生物医学工程 |
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
梁健 |
0771-3949335 |
yxybgs@gxu.edu.cn
|

广西高教先驱,现代人才摇篮
广西大学创建于1928年,首开广西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首任校长是在教育界享有“北蔡(蔡元培)南马(马君武)”盛誉、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一代宗师”的马君武博士。建校90多年来,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广西办学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学科门类最多、综合实力最强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50多万名各类专业人才,包括两院院士、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领导、各行各业专家骨干。
学科门类宽广,综合优势突出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经、法、教、文、理、工、农、医、管、艺等11个门类。拥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土木工程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土木工程与先进材料学科群、应用经济学与现代服务业学科群成为部区合建一流建设学科群,12个特色优势学科列入广西一流学科建设。
科研平台集聚,创新基础扎实
学校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等一批国家和部级科研平台,以及43个广西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农业良种培育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自治区级科研平台(含共建)。近三年学校集中建设了10个公共教学工作平台、37个先进的科学研究实验室和一个校级分析测试中心,能够基本上满足科研需求。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区域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在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建造、绿色高效制浆造纸漂白装备与技术、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南海珊瑚礁生态保护与岛礁工程建设、宇宙高能射线天体物理与相关探测技术、高抗性高糖高产甘蔗新品种选育、中国-东盟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反重力近终形铸造、立体构造石墨烯制备与应用、电网防雷与优化调度、转基因克隆水牛繁育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获得2020年全国创新争先奖牌,位列全国十大团队之一。目前正积极打造“热带亚热带资源开发利用、面向东盟开放合作、北部湾海洋资源保护利用、边疆民族区域治理”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深化服务国家战略、地方发展和各方面的需求。
区位优势明显,人居环境优越
随着我国“十四五”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教育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更加高度重视广西大学的建设改革发展,提供了系列政策支持和资金项目支持,学校进入了多重发展机遇叠加期和跨越发展的快车道,力争建校百年时建成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渴望优秀学者加盟,我们极力创造适应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学术生态和条件保障,提供比较优越的薪酬待遇,为所有引进人才提供国家事业编制,为高层次人才、教授(教学科研型)安排配偶工作,为所有引进人才的子女提供一流的基础教育,为所有引进人才提供租住房。让我们携手助力广西科教,共创西大百年辉煌!


· 往期精彩回顾 ·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广西大学官方微信(ID:gxuweixin)
↓↓↓
转载自:广西大学
- 1322人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