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底丰厚!文化遗产如何赋能广西文旅发展?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申遗成功后的春节让文化和旅游更为迸发强劲活力。广西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今年是“广西旅游年”,如何以文化遗产为重要力量,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性产业,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重点。

 

  广西宾阳炮龙节火热十足。记者徐天保 摄

 

 

01
 
 
 
 
 
 
 
 
 
 
 
摸清家底 资源丰厚
 
 
 
 
 
 
 
 
 

  文化遗产是历史留给人类的财富,也是文旅发展的坚实根基,从存在形态上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世界遗产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三大类。

 

  截至2024年7月底,中国有59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0项,包括广西的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世界自然遗产15项,包括广西的“桂林喀斯特”和“环江喀斯特”;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项。从广义上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含灵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含龙脊梯田)等也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范畴。

 

  广西拥有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4年,我区文物保护单位达322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1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50处,不可移动文物有1万多处,可移动文物有近百万件。还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等,都是丰厚的文化遗产。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分为3个类别,即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名录和优秀保护实践名册。

 

  壮族霜降节表演场景。黄丽华 摄

 

  据了解,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人类非遗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其中代表作名录39项。广西有3个项目作为子项目入选,即“二十四节气”中的壮族霜降节,“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中的六堡茶制作技艺和瑶族油茶习俗。目前,广西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115项,还有不少中华老字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等。

 

  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智慧,丰厚的文化遗产为文旅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面对文化旅游业的新形势和大趋势,需要进一步系统梳理文化遗产的资源谱系,深入挖掘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为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02
 
 
 
 
 
 
 
 
 
 
 
融合发展 业态多元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遗产赋能文旅发展,基本路径就是将其融入文旅发展的全过程和各要素,融合发展多元业态,培育新型业态,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助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拥有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也是农业大省区,节庆文化、农业文化、传统技艺等相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可以进一步深入挖掘提炼,加强业态融合,探索更多符合地方特色的多元模式——

 

  “节庆+旅游”方式。春节期间,宾阳炮龙节持续火热,激活当地文旅商融合发展,在此基础上仍不断探寻产业化与“走出去”路子。相对于宾阳炮龙节,壮族霜降节等其他节庆仍在寻求突破。广西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节庆文化,有不少是非遗代表性项目,需要全面梳理整合分类,找到独一无二的元素,契合地方旅游发展。同时要精准确定节庆定位与主题,注重统一品牌设计,比如傣族的泼水节,以独特的泼水祈福传统成为吸引人的节庆旅游项目。还要精心设计活动内容,注重“爆款”项目的设计,如大唐不夜城的热点项目,将特色文化元素贯穿始终,设计吸引游客参与性与互动性的内容,增强游客的代入感和体验感。此外,合理规划吸引游客的时间和地点,有效设计商业模式,推动节庆旅游与多个产业领域融合,开发更多旅游产品和消费场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区域节庆文旅品牌,推出跨区域的旅游线路和联合推广活动。

 

  传承人制作六堡茶。作者供图

 

  “农业+文旅”方式。我区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如六堡茶、茉莉花茶等制作技艺,罗汉果等栽培系统,需要把优质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巨大的文旅价值。梧州六堡茶走出了比较成功的道路,2024年,六堡茶核心产区呈现集聚化发展良好态势,六堡茶精制茶年产量近4万吨。六堡小镇、黑石山茶文旅综合体等重点茶文旅项目纷纷涌现。然而,仍然与“打造广西千亿元茶产业”的目标有一定距离。在文旅融合方面,仍需加强“农业+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目前,梧州正在积极培育新的茶产业赛道,构建“文旅+”全产业链发展新格局,希望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六堡茶产业升级发展。广西还有不少中华老字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农业+文旅”深度融合中需要深挖其历史文化、讲好产品产业故事,还需要形成体系化发展模式,有重点地加以培育,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创意产业园、生态康养农文旅、乡村旅游度假区等多元模式。

 

  “传统技艺+旅游”方式。传统技艺是非遗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较大文旅价值。广西有许多传统技艺,如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坭兴陶烧制技艺、壮族织锦技艺等。目前,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程阳八寨的重要支撑;柳州螺蛳粉制作技艺产业价值巨大,但旅游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壮族织锦技艺的文旅价值还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技艺+旅游”方式,需要把传统技艺融入旅游景区或依托传统技艺打造体验型旅游景区。如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由水拓艺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示技艺,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制作;泉州蟳埔村依托蟳埔簪花围这一传统技艺发展旅游,让游客体验蟳埔女独特的簪花习俗,感受渔家文化的独特魅力。“传统技艺+旅游”关键点是深入挖掘传统技艺的市场潜力,精心设计传统技艺的产品结构,打造好传统技艺的体验场景。像我区蚕丝、木材产量全国第一,相关传统技艺融入“传统技艺+旅游”之中,能拓展文旅融合发展多元渠道。

03
 
 
 
 
 
 
 
 
 
 
 
内容为王 项目为重
 
 
 
 
 
 
 
 
 

  文化遗产赋能文旅发展,需要把文旅业态沉淀到特定的场景之中,即文化旅游新场景。

 

  今年是“广西旅游年”,将实施文旅经济“融百业超万亿”行动,推进200个以上投资超亿元的文旅重大项目。可以想见,以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旅项目将成为重点。

 

  瑶族油茶美味多。作者供图

 

  历史遗址是文化旅游的核心资源,也是重大文旅项目的首选。在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历史遗址占据重要地位。长城、故宫、敦煌、三星堆等,都是著名旅游胜地。在广西,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靖江王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黄姚古镇、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程阳八寨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显示出广西文化遗产巨大的旅游价值。极具旅游价值的还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灵渠、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龙脊梯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友谊关等。

 

  目前,广西还没有一个壮族村寨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处于东部的梧州、贵港、玉林还没有一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广西旅游大格局中一个较为明显的短板。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梧州市打造岭南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见》中提出,整合骑楼城、龙母庙、岭南文化园,打造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是一个十分明智的决策。建议将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南宁市和梧州市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列入广西文旅重大项目。

 

  文化场馆历来是文化荟萃、旅游汇集之地。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广东省美术馆、广东省文学馆“三馆合一”,浙江省博物馆新馆、浙江省图书馆新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浙江省文学馆四者比邻,显示出建设者的巧妙布局。希望正在筹建中的平陆运河博物馆、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早日问世。广西现有的文化场馆,如自治区博物馆、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美术馆、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等呈较为分散状态,或许新建馆可以借鉴省外展馆建设经验,更有利于观众多馆观展的便利性。

 

  主题文化公园是以特定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区。在广西,以东盟文化为主题的动漫公园——南宁方特东盟神画成效显著,而以弘扬广西文化为初衷的广西园博园系列大部分变成了普通的城市公园,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在参与岭南文化园的建设中,大家从“梧州是岭南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广泛共识出发,将项目定位为以岭南文化为主题的新型旅游景区。为此,项目建设者系统梳理了岭南五省区的世界级、国家级文化和自然遗产,共2411项,然后从中选择了100项最具有时代价值的岭南文化标识,用实物展陈、数字呈现、情景表演等方式进行重点展示,以助力梧州市打造岭南历史文化名城。

03
 
 
 
 
 
 
 
 
 
 
 
“人工智能+” 向新向质
 
 
 
 
 
 
 
 
 

  文化遗产赋能文旅发展,离不开“文化+科技”的范式。

 

  DeepSeek火爆全球,充分说明一场比工业革命更为深刻的人工智能革命近在眼前。我区“新春第一会”提出,人工智能时代,广西不能缺席、不能落后,要以“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力争在新领域新赛道迎头赶上。

 

  人工智能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促进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广西文化旅游业需要拥抱人工智能时代,抢抓国家政策支持、市场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紧跟人工智能发展这一重要的时代步伐,创新求变,推进“人工智能+文化旅游”发展。

 

  “人工智能+文化旅游”需要立足广西文化旅游业的实际场景需求,汇聚相应的数据、发展匹配的算法,努力在文化旅游场景应用上取得比较优势,力争在“人工智能+文化旅游”的发展中跑出加速度、跑出新亮点。因此,需要制定广西“人工智能+文化旅游”行动方案,加强顶层设计。

 

  在文化遗产融入文旅发展方面,可以实施“人工智能+文化遗产”计划,打造独具一格的文化遗产垂直领域应用场景,通过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文化旅游新场景,实现“科技赋能文化,智能升级体验”的目标。

 

  实施“人工智能+文化遗产”计划,应抓住一些重点领域——

 

  数字化处理。如利用AI图像识别和3D建模技术等,建立文化遗产数字档案,类似敦煌壁画修复。在此基础上,以AI为支撑建立智能型文化遗产博物馆,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远程访问。《花山岩画全集》便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项目。

 

  智能化管理。即利用AI分析游客行为数据,优化文化遗产景区的管理策略,如人流控制、资源分配等,提升游客体验。并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为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如制定保护规划、风险评估等。

 

  场景化展示。可以利用VR、AR、MR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文化遗产展示空间,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文化遗产。通过生成式AI技术,创作与文化遗产相关的数字内容,如重庆大足石刻的8K球幕电影,降低文化遗产内容的理解门槛,增强游客体验。广西也可以尝试建立智能化的“广西历史人物馆”。

 

  多元化发展。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通过精细的场景设计和历史考据,展现了唐代长安城的繁华与文化底蕴;游戏《黑神话:悟空》以《西游记》为背景,通过数字化技术复刻了云冈石窟、应县木塔等古建筑,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动画《三岔口》以传统戏曲为题材,展现了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人工智能为文化遗产融入影视、游戏、动漫等领域提供了新动能。诸如还可从古籍、碑文、壁画等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研发智能化的广西文明图典、广西红色画卷等。

 

  国际化合作。通过AI技术促进全球文化遗产数据的共享与合作,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球化进程。如“平行时空:在希腊遇见兵马俑”数字展通过虚拟复原技术,展现了中西方文化遗产的对话。我们可以启动“文化遗产:中国和东盟”项目,从中国—东盟各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入手,建立中国—东盟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平台。

 

  以“人工智能+文化遗产”为重要抓手,推进文化遗产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入文旅发展,给文化遗产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让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往期回顾
 
 
 
 
 

如何让研学“游有所获、学有所成”?

 
90后姑娘刘霞冰返乡传承非遗技艺
 

广西非遗说节气·雨水丨春雨知时 贝雕焕彩

来源丨广西云-广西日报

 


转载自:文明广西
  • 22人看过
评论

华南文化街

14分享

0粉丝

仅此一期!199¥起 【年庆特惠】3月7日 贵州千户苗寨、郎德上寨、仰欧桑、下司古镇纯玩三日游